寶寶咀嚼訓練,幼兒挑食,寶寶不咀嚼,副食品階段,語言發展遲緩,口腔發展

醫師提醒:咀嚼力不是長牙後才開始!了解為什麼寶寶不訓練咀嚼,容易導致挑食、語言發展落後、臉型異常與偏食問題,並學會在日常中培養孩子的咀嚼能力。

 

🌿 快速簡介|爸媽最容易忽略的成長關鍵:咀嚼力

許多爸媽在副食品階段會特別注意營養,但往往忽略了「吃的方式」比「吃什麼」更重要。
咀嚼力的培養,不只是幫助孩子吃飯順利,更是影響語言發展、專注力與臉型骨骼的關鍵基礎。
根據研究顯示,若寶寶長期不訓練咀嚼,不僅挑食比例更高,還可能出現吞嚥困難、語言發展落後等問題。


這篇文章將從醫師觀點與國際研究出發,帶你了解——

  • 為什麼不訓練咀嚼,孩子會變得挑食?

  • 咀嚼不足會造成哪些發展風險?

  • 爸媽可以怎麼在日常餐點中,輕鬆訓練咀嚼力?

 本文重點一次看懂:

  • 為什麼寶寶要練習咀嚼?
    醫師建議,從 6–7 個月開始,即使還沒長牙,也可以透過牙齦開始訓練。

  • 幾歲開始最好?

  • 黃金訓練期在 6~24 個月,建議循序漸進。

  • 從「軟中帶顆粒」的餐點入手最安全有效。

  • 爸媽可以如何幫助寶寶練咀嚼

一、咀嚼力不是長牙後才開始!

許多爸媽以為「要等長牙才能開始練咀嚼」,但其實這是常見誤解。
醫師提醒:咀嚼力從牙齦期就能開始訓練。
寶寶在還沒長牙的階段,透過上下顎的「牙齦壓合」動作,就能進行最初步的「咬合」。

這個動作不僅與吃飯有關,更是促進整體發展的重要基礎。
咀嚼能強化舌頭、臉頰、下顎與頸部的協調,是影響吞嚥、語言表達與臉部骨架的關鍵之一。

若長期只吃泥狀、滑順食物,這些肌肉得不到足夠刺激,孩子容易出現:

  • 不願意咬顆粒食物

  • 吞嚥困難、容易嗆咳

  • 發音慢、口水多

  • 臉型發展不對稱

換句話說,「不訓練咀嚼」不是省事,而是延後孩子的發展關鍵期。

 

二、醫師怎麼說?咀嚼 ≠ 只是吃飯的動作

根據《國民營養幼兒飲食指引》與美國小兒科醫學會(AAP)的建議,
咀嚼動作的練習不僅僅為了吃飯,更關乎神經與腦部發展。

研究顯示:

  • 咀嚼能刺激大腦神經發展,與專注力提升有關。

  • 經常咀嚼的孩子,在面對新食物時接受度更高。

  • 若太晚開始咀嚼訓練,未來出現挑食、偏食的比例會明顯增加。

醫師提醒:「咀嚼力不是等長牙才有,而是發展語言與口腔協調的起點。」
因此,副食品階段(約6個月大)就能逐步引導孩子練習顆粒與咬合。

(資料來源:AAP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、BMJ Biomed Research Int.)
 

三、咀嚼不足可能帶來的發展風險

1️⃣ 挑食與偏食

Northstone 等學者(2001)研究指出:
9個月後才開始接觸顆粒食物的孩子,更容易出現挑食與拒食行為。
這是因為長期吃泥狀副食品,味覺刺激單一,孩子會對不同口感的食物感到抗拒。

2️⃣ 吞嚥困難、嗆咳風險

AAP 的《Starting Solid Foods》指南指出,
若副食品長期維持泥狀,寶寶缺乏咀嚼與吞嚥練習,
反而更容易在進階階段出現嗆咳或吞嚥困難。

3️⃣ 語言發展落後

咀嚼動作與說話時的下顎協調有密切關聯。
Wilson 與 Green(2009)的研究顯示,
咀嚼不足會讓孩子口腔肌肉發展延遲,語言表達可能落後同齡。

4️⃣ 咬合異常與臉型發展不良

Ito 等人(2015)指出,咀嚼不足可能影響顎骨與牙弓發育,
導致長期咬合不正與臉型不對稱。
這類問題在幼兒階段不易察覺,但可能影響未來牙齒排列與臉型線條。

 

四、為什麼要早點練習咀嚼?

🌱 幫助腦部與感官發展

咀嚼會刺激腦部血流,促進神經連結,
對專注力、感覺統合與學習能力都有正面影響。

🍽️ 改善腸胃與食慾

多咀嚼能刺激唾液分泌與胃液反應,幫助消化吸收。
長期不咀嚼的寶寶,腸胃蠕動慢、容易脹氣、甚至便秘。

😋 提升對食物的接受度

當寶寶學會用嘴巴探索、咬合不同口感,
就會對各種食物充滿好奇與安全感,
自然減少挑食機率。

 

五、爸媽可以怎麼做?日常咀嚼訓練 3 步驟

1️⃣ 從「軟中帶顆粒」的食物開始

副食品進階時,不要太快全部打成泥。
可以用高湯燉飯、細麵或蔬菜泥中加入細小顆粒,
讓寶寶逐步練習舌頭與牙齦壓合。

2️⃣ 示範給孩子看

寶寶學習能力強,尤其愛模仿。
爸媽在吃飯時可以誇張地咀嚼,
寶寶看到會自然模仿嘴巴動作。

3️⃣ 給孩子探索時間

讓他用手摸食物、用嘴咬、用舌頭探索。
不要急著餵完,而是給予自由時間與安全引導。
這樣能建立孩子「吃東西是有趣的」經驗。

 

六、從一碗湯開始,讓孩子愛上吃飯

想讓寶寶不挑食、不抗拒顆粒,其實不需要強迫。
從每天的一碗湯、一口麵開始,
讓孩子在自然的味道裡練習咀嚼。

愛子伴桌的料理包系列
使用博士級雞肉與新鮮蔬果熬煮,
堅持 無添加、無鹽、無糖
讓爸媽輕鬆準備出 有口感、又安全的練習餐

無論是高湯燉飯、蔬菜麵條還是濃湯小碗,
都能幫助孩子在安全口感中培養「敢吃、愛吃」的能力。

 

七、掌握黃金咀嚼期

  • 6~9 個月:
    可開始提供軟顆粒、蔬菜泥+米飯顆粒。

  • 9~12 個月:
    嘗試有彈性、可咬碎的食物,如軟麵或蒸蛋。

  • 1~2 歲:
    可讓孩子練習咬較大塊食物,例如雞肉條或水果丁。

黃金練習期錯過後,孩子可能需要更長時間適應。
因此從副食品初期就循序漸進最為理想。

 

八、結語:咀嚼是孩子成長的開端

咀嚼看似微小,但它牽動了孩子的腦部發展、語言能力、臉型與飲食習慣
若能在早期建立良好的咀嚼經驗,
孩子不僅吃得好,也會學得快、說得清楚,發展更全面。

讓每一次進食,都成為探索世界的一部分。
而爸媽的耐心陪伴,就是寶寶最好的「第一堂發展課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