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本文重點一次看懂:
|
「吃魚會變聰明」這句話你一定聽過吧?但對有小小孩的爸媽來說,最常出現的不是「要不要吃」,而是——「魚會不會卡刺?寶寶適合吃哪種魚?會不會過敏?」
其實,魚肉是寶寶非常棒的優質蛋白質來源,不只幫助腦部發育,還富含Omega-3脂肪酸、DHA、鈣、鐵等營養素。只要選對魚種、料理得當,從一歲起就可以安心吃魚。這篇文章就帶你了解:寶寶幾歲可以吃魚?怎麼選?怎麼煮?哪些魚最推薦?
根據國際兒科與營養學建議,寶寶大約在6~8個月大時就可以嘗試引入魚類蛋白質,當然前提是寶寶已經嘗試過其他副食品、腸胃消化功能逐漸穩定。
初期建議選擇低過敏風險的白肉魚,如鱸魚或鯛魚,並採用蒸熟、壓碎的方式餵食,觀察有無過敏或腸胃不適症狀。每次新嘗試一種魚類,都應間隔3~5天觀察。
根據台灣衛福部與兒童營養建議,以下為幼兒每日魚類攝取建議量:
1~2歲 | 每天約20~30克魚肉(相當於1/3片小型魚排) |
2~3歲 | 每天約30~40克魚肉(約半片小型魚排) |
3~4歲 | 每天約40~50克魚肉(約一片中等大小魚排) |
建議分次給予、避免一次攝取過量,也能搭配雞肉、豆類等其他蛋白質來源作為交替。
挑魚的原則是:肉質細嫩、少刺、低腥味、營養豐富。以下是幾種最常見也最適合1~3歲幼兒的魚種:
鱸魚 | 白肉魚,肉質細嫩少刺,適合6個月以上寶寶初期嘗試,富含鈣、鉀與蛋白質 |
鯛魚 | 口感細緻、價格實惠、營養均衡,是台灣媽媽最常選的幼兒魚。 |
鮭魚 | 含DHA與Omega-3脂肪酸,有助大腦與視力發展,建議9個月以上適量引入 |
金目鱸魚 | 台灣養殖技術成熟,無腥味、肉質細緻,是高品質安心選擇 |
龍虎斑 | 高蛋白、低脂肪、肉質Q彈,適合1歲以上幼兒當主食,但需注意刺 |
雖然魚類營養豐富,但部分魚種對幼兒來說仍具潛在風險:
含汞量高的魚 | 如旗魚、鮪魚、鯊魚等,因累積重金屬風險較高,不建議1歲以下寶寶食用 |
細刺多、口感粗的魚 | 例如秋刀魚、虱目魚等,需特別處理後才能安心食用 |
煙燻或醃製加工魚類 | 如煙燻鮭魚、罐頭魚等,通常含鈉量高或添加物,不建議給幼兒食用 |
寶寶吃魚的方式應隨年齡進展而變化:
6–9個月 | 將蒸熟的魚肉壓成泥,與米糊或蔬菜泥混合餵食 |
9–12個月 | 可改為細碎狀,搭配飯或粥,鼓勵咀嚼 |
1歲以上 | 可食用去骨、去刺的整塊魚排,並嘗試以氣炸、乾煎方式簡單料理 |
料理原則以「無調味、熟透、無刺」為主,避免油炸與重口味調味。
不少爸媽會遇到寶寶挑食或拒吃魚的狀況,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試著調整:
了讓爸媽每天省下「要吃什麼」的煩惱,愛子伴桌的主廚系列特別推出以下安心魚肉主餐:
✔️ 大寶魚排 ✔️ 冷凍急速保存 ✔️ 魚肉皆已去刺處理 ✔️ 獨立包裝
幫寶寶挑對第一口魚,從安心開始
魚,是寶寶邁向多元飲食的重要一環。與其擔心卡刺、怕過敏,不如用正確的知識與用心的選擇,讓孩子安心品嚐來自大海的營養禮物